胜利者效应:成功会塑造人的大脑越成功就越易

2023年1月25日 作者 admin

果然。实至名归,她的团队可能是国内做神经生理学最好的团队之一。当年刚来中科院时,她好像还在神经所。后面调到了浙大医学院。她做的题目都既重要,又有意思。主要跟情绪的神经编码以及抑郁症发生的分子机制相关。

“胜利者效应”是一个心理学与生物学术语,指这样一种现象:动物与人类在战胜一些较弱的对手,再与强者竞争时,胜算要比一上来就面对强敌大得多!很明显,这个效应可被应用在许多地方,譬如教育子女,要学会技术性击败名列前茅者,或者培训员工,要敢于挑战不可能!或者在艰难困苦时用于自勉,告诉自己没什么是不可能的,我不但能取得成功,而且可以从技术上把成功一点点变成现实。

想详细了解这一效应的,可以去看一本书,爱尔兰人伊恩·罗伯逊写的《权力如何影响我们:胜利者效应》。这本书可以告诉你,胜利者效应到底是什么,但想真正搞懂为什么会发生胜利者效应,那就要好好聊一聊胡教授的这篇论文了!

胜利者效应非常有意思!1,这个效应让人更好理解了权力。权力是基于想象的,所以年老力衰者还可以享有权力。既然是基于想象的,那么2,这个效应便有进化心理学的基础!也就是说,一个“弱者”变得不敢挑战“强者”,应是基于一种习惯,而这种习惯反过来会影响它的实战发挥。如果把这种习惯打破,那真是有可能“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胡教授的团队也是基于这一思想设计实验的。

在黑猩猩、小白鼠等动物群体中,社会等级也是存在的。一般而言,下一等级的动物并不敢直面挑战上一等级者,特别是首领,除非首领明显变弱。他们会表现得十分恭顺,比如黑猩猩,会在首领经过时俯首帖耳。胡教授的团队早在2011年的《Science》上,就发表论文证实了大脑中“胜利者神经回路”的存在。如果让两只小鼠在玻璃管中狭路相逢,再设计让一场打斗在所难免。落败的小鼠下次再遇到胜利者时,便会自动退让,一种等级关系便确立了。定向刺激落败小鼠大脑的特定区域,在内侧前额叶皮层,那落败小鼠便像打了鸡血一般,重新投入战斗后竟会打败前面的胜利者。实在神奇!

这篇论文中,胡教授们进一步把“胜利者神经回路”,定位在了中缝侧丘脑与前额叶皮层之间。他们用光遗传学手段定向增加这一回路的神经元突触强度,再次成功操纵了“胜利者效应”。她们还发现了:

一,与强者社会等级相差越多的小鼠,越需要更多的“神经激活剂量”来帮助自己完成逆袭;

二,如果帮助小鼠成功逆袭6次以上,那就算不再给它“神经激活剂量”,它自己也能逆袭。而且,一次次成功的经历增强了它们大脑中“胜利者神经回路”的连接强度!成功太重要了,6次以上的成功,让大脑发生质变!强者恒强!

团队还用“争夺热源”实验,验证了这一结论:再次集合一群不同的小鼠,把它们被安置在冰冷的方盒中。盒子中只有一个地方有热源,所以小鼠们会对这一温暖地带进行竞争。结果,那些之前在钻管实验中成功过的小鼠,更容易再次取得胜利。

为什么许多成功人士喜欢对抗性的运动,譬如拳击了!他们自己说不清,但是科学家可以解释出来:通过体育运动中的一次次小小的成功经历,他们自己塑造了自己的大脑!然后在更大的挑战中,靠强健的大脑“胜利者神经回路”,完美调整自己的意志力和情绪,把力量集中在一点,最后取得更大的胜利。从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