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称得上yyds的电影我首推这一部!

2023年5月7日 作者 admin

然后观众看到了一系列影史留名的镜头,印刻着“玫瑰花蕾”的雪橇被扔进了火炉,转眼间就在熊熊火焰中燃烧起来。

观众明晰地记得,这是凯恩童年时的雪橇,后来他不得不离开他的家人被送到东部的寄宿学校,也离开了他最心爱的雪橇。

“玫瑰花蕾”象征着童年的纯真、希望和安全感,这是一个人可以用一生去追求的东西。

那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码头尽头的绿灯;乞力马扎罗山上的豹子,无人知晓它在寻找什么;《2001:太空漫游》里被抛向空中的骨头。

“玫瑰花蕾”象征着一个人生命中那些短暂的美好事物,长大后却必须压抑克制它。

在他看来, “也许玫瑰花蕾是他得不到的东西,或者是他失去的东西,不管怎么说,这也解释不了什么。”

的确,“玫瑰花蕾”什么也解释不了,但也证明了世上没有哪件事能被轻易说明。

《公民凯恩》所展示“悖论”正是如此,在提供可看性的观影趣味的同时,又为主题创造了难以理解的深度。

英国权威电影杂志《视与听》自1952年创刊以来,每隔十年就会召集全球顶级导演和影评人共同评选一次有史以来最伟大十部影片的榜单。

除了首次评选,《公民凯恩》蝉联此榜单桂冠长达六十年,直到2012年“影史第一”的名号才被希区柯克的《迷魂记》所取代。

在多达三十多次的精细拉片之后,我对影片的各种细节信手拈来,发觉对影片的视听表现越熟悉,就越被它的神秘色彩所吸引。

1941年,一个初次拍摄电影的导演,一个愤世嫉俗、嗜酒如命的作家,一位有创新精神的电影摄影师和一群来自纽约的舞台剧和电台播音员……

他们组成了一个拍摄团队,并得到了一家制片厂的全力支持,最终创造了一部绝世之作。

就像是《一个国家的诞生》汇集了无声时代巅峰时期的一切精华,《2001:太空漫游》则指明了超越传统叙事的道路。

《公民凯恩》这部影片的起源是众所周知的,奥逊·威尔斯早年间就在广播剧和舞台剧中展露出惊人才华,雷电华电影公司极为信任威尔斯,给予他足够的自由制作任何想拍的电影。

经验丰富的编剧赫尔曼·曼凯维奇(Herman Mankiewicz)与他合作撰写了一个剧本,最初定名为《美国人》。

赫斯特建立了一个由报纸、广播电台、杂志和新闻服务组成的帝国,他在加州的圣西蒙山麓建造了一座豪华城堡,这座城堡里有来自各国的珍贵宝物和古代遗迹。

奥逊·威尔斯在年仅25岁时就来到好莱坞,他为电影业带来了在声效和对话运用上的创意。

在空中水星剧院的许多广播剧节目中,他尝试使用一种充满创意的声效­——相比在其他电影更灵活,也能了解影片更多的信息。

威尔斯聘请了格雷格·托兰作为摄影师,托兰曾在约翰·福特的《归途路迢迢》中率先采用深焦摄影——在镜头中,从前景到背景,所有的东西都是聚焦的,通过构图和运镜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威尔斯召集了他在纽约的同事,包括约瑟夫·科顿饰演男主角最好的朋友杰德·利兰;

多萝西·科明戈饰演苏珊·亚历山大,在电影中凯恩认为他可以让她成为歌剧明星;

埃弗雷特·斯隆饰演凯恩商业帝国的军师伯恩斯坦;雷·柯林斯饰演腐败的政治官员盖蒂斯,艾格尼丝·穆尔黑德饰演凯恩幼时令人生畏的母亲。

威尔斯本人扮演凯恩,持续时间从25岁到最后去世,高超的化妆技术和精准的肢体语言表达帮助他完美地塑造了主人公在长达几十年间被自身欲念所困的人生。

“他真正想从生活中得到的就是爱,”凯恩最好的朋友利兰曾在影片中说。“但他却一步步地失去了爱。”

《公民凯恩》的环状叙事结构导致的是,每次回顾凯恩的人生,其复杂程度就上升一层。

电影以新闻讣告短片的镜头开场,向我们简要介绍了查尔斯·福斯特·凯恩的生活和时代。

这个段落还以不详的旁白煞有介事地讽刺当时另一位媒体大亨亨利·卢斯制作的《时代在前进》新闻纪录片。

开头段落为观众了解凯恩的人生构造了一个预示和设想,让我们在故事不再受线性叙事结构的限制,而是通过拼凑那些认识他的人的记忆来认识他。

凯恩的临终遗言“玫瑰花蕾”引发了新闻编辑的好奇,于是他就指派记者汤普森去了解其中的具体含义。

威廉·阿兰扮演的汤普森在一场吃力不讨好的表演中触发了每一次闪回,但他的正脸却从未出现。

他质问凯恩酗酒的情妇,生病的老朋友,富有的生意合伙人和其他相关人物,电影在多次的回溯和倒转中呈现出人物的真相。

尽管我把《公民凯恩》看了多遍,但始终无法在脑海中确定场景的顺序,常常会错把一个场景置前或置后导致观影记忆的错乱。

在众人充满感彩的回忆中,威尔斯和曼凯维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受时间束缚的记忆碎片。

《公民凯恩》中充满了壮观、富有想象力的视觉奇观:世外桃源般的私人城堡;作为竞选人的凯恩在政治集会上的演讲;

情妇的房间叠画变成了一家竞争对手报纸的头版照片;镜头从天窗俯冲下来,拍向夜总会里可怜的苏珊;镜子映射出多个凯恩的身影;

在最著名的几组镜头中,背景中男孩在雪地里玩耍,他的父母却在画面近景中决定了他的未来;

当镜头在展示完苏珊的歌剧首演场面时,先是直接笔直摇到一个焦急不安的舞台工作人员,并多次对向一个无心听剧的观众。

然后镜头转到凯恩,他在鸦雀无声的观众席里,整张脸隐藏在阴影中,却在自顾自地奋力鼓掌,观众不得不为这出彩的调度而惊叹。

《公民凯恩》中所展现的大众报业(penny press)的兴起,实质上是以约瑟夫·普利策作为理想的原型。

而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包括但不限于报业大亨赫斯特支持的美西战争、广播的诞生、政治机器的力量、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名人的八卦新闻的流行……

影片中新闻短片有提到这一点:“在1895年至1941年的新闻报道中,凯恩甚至自己成为了许多新闻的主角。”

曼凯维奇和威尔斯为《公民凯恩》创作的剧本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这也是威尔斯唯一获得的奥斯卡奖项。

剧本结构紧凑,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细致地讲述了最开始凯恩创办报业集团,再到他逐渐瓦解的婚姻生活,影片用一组夫妇共进早餐的经典的蒙太奇镜头体现了这个令人遗憾的变化。

后来,从他最初向苏珊·亚历山大求爱,再讲述到她失败的歌剧生涯,最终我们的主人公凯恩逐渐沦为一个不问世事的落寞人物。

显然,那个童年时代最珍重的雪橇并不是解决一切的终极答案,它只是解释了“玫瑰花蕾”的来源,但没讲述这个词语的真实涵义。

《公民凯恩》讲述故事的结构也表明了一点,即在我们死后,我们只能在别人的记忆中生存,这与那个真实的我们之间或许存在一定的差异。

那个玩手影游戏的凯恩,那个痛恨托拉斯的凯恩,那个放弃婚姻和政治生涯选择投向情妇的凯恩,那个为数百万人提供娱乐的凯恩,那个独自死去的凯恩,都只是他人心中的一部分印象,或许都只是幻影罢了。

在《公民凯恩》中,有一个你可能很容易忽略的情节:凯恩试图扩张自己的商业版图,却在不断失去对事业的控制,在签署了某项文件后,他转身走到画面远处。

深焦摄影被威尔斯用来玩了一个视觉的小把戏,凯恩身后的墙上有一扇看似再普通不过的窗户,但当他走向窗台时,才发现这扇窗比我们想象的要远得多高得多。

最终,神态憔悴的他站在了窗前,甚至都够不到窗框的下沿,人物在意想不到的对比下显得格外渺小,当他向我们走来的时候,他的身形又变得高大起来。

一个人于己而言总是无多变化,但在旁人看来,他的形象却时而伟岸,时而卑微。

在世界知名电影评论家和研究者托马斯·沙茨的著作《 好莱坞类型电影 》中,他将这部影史最佳的《公民凯恩》归类于好莱坞经典类型片中的“硬汉侦探片”,并将黑技巧和美国表现主义加入到影片的具体分析中。

沙茨认为《公民凯恩》完美符合保罗·施拉德所述的那个被创造出来的梦魇般的世界,美国梦的破灭与神话英雄的消逝致使好莱坞的电影制作在三十年代末经历形式的演变。

这种变化首先以视觉方式的改变来呈现戏剧冲突,在黑色趋势即将席卷好莱坞时,奥逊·威尔斯就为后来者创造了一部将形式与内容有机整合的典范影片。

无论是实际上稍显通俗的故事与人物,还是现实的主观和客观印象错落混淆的真相,抑或是用电影媒介和人类记忆展现历史进程的真相。

影史最佳并不只是一个名号那么简单,其背后关于类型论、叙事学的探讨也值得深思。

剧本下载:点击“阅读原文”即可下载《公民凯恩》英文剧本,提取码:gj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