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超级大国间游走为一触即发的战争搭起桥梁反传统的间谍片
2023年3月10日间谍或者说特工的生活,总是让我们充满了好奇,他们往往具备我们普通人不具备的能力,游刃于正义与邪恶之间,在外人看来,他们的生活既紧张又刺激。此类题材的影片也是层出不穷,有《碟中谍》、《谍影重重》、《007》靠动作取胜的,也有《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窃听风暴》以剧情取胜的佳作。
而今天我们要推荐的这部影片,没有花里胡哨的动作戏,甚至主视角都不是间谍而是律师,在上世纪的60年代,正是美苏冷战的高峰。双方疯狂扩军备战,战争一触即发。这就是今天的小编要给大家要讲的电影《间谍之桥》的故事。虽然没有直接讲诉间谍的故事,但是很多人还是将它归结为间谍片范畴,应该属于比较反传统的间谍片吧!
亚伯·鲁道夫居住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他的职业是画家,但他的真实身份是苏联派到美国收集情报的间谍。很快他被逮捕了,为了显得美国法律体系的公正,他必须接受一场审判,然后他需要一名律师,吉姆多诺文就被选中了。
在他与亚伯深入接触后,他发现亚伯是一个不卑不亢的人,他什么也没有对中情局的人说。按照常理,亚伯会被送上绞刑架。吉姆觉得这不合理,便请求对亚伯的判决该为三十年的监禁。这一请求被法官拒绝了,后来他找到法官,并对他说如果以后我们的人在苏联也遭遇了这种情况的话,亚伯就会是一个筹码。
随后法官判亚伯30年监禁,这一审判结果让所有人哗然。大众都在骂吉姆是叛贼,他的人生安全也受到了威胁。其实大众有这种反应是正常的,但留亚伯一条命对以后的事情会有很大帮助。很快美军的侦察机在飞至苏联领土上方时被击落,飞行员鲍尔斯也被俘虏。这下亚伯的事情迎来了转机,吉姆也需要参加谈判。
然而东德方面为了让美国承认其存在,便扣押了一名美国大学生普赖尔,这下吉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最后一切终于得到了解决,亚伯回到了苏联,鲍尔斯与普赖尔也回到了美国。
先来说说吉姆多诺文这个角色,他是一个合格的律师,同时也有一定的人道主义思想。
尽管在面对一个苏联间谍,他都会耐心的听亚伯讲完。亚伯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一个永远也打不倒的人”,或许说的就是吉姆。美国政府希望他把鲍尔斯换回来,但他也想把那个无辜的大学生普赖尔就回来,因为他想起了自己的同事兼徒弟道格,这也说明了他关心朋友与爱护家人。
再来说说亚伯,他的表面身份是一名画家(其实他十分爱画画),他为人冷静,当中情局搜他家的时候他十分平静,在别人不经意的瞬间便销毁了情报。
他十分忠诚,面对审讯,他只字未提。关于他俩的友情,一切仿佛都是命运的安排。起初两人只是合作关系,在接触了一段时间之后双方都敞开了心扉,这也是吉姆为他辩解的原因。本片由四分之一的镜头在描写吉姆的家庭镜头,一家人在一张餐桌前发生着各种事情,一切显得杂而不乱与温馨。
还有的就是导演的在某些镜头方面运用的十分精妙。比如被派去侦查任务的飞行员需要的物品,却在亚伯身上都有类似的。
法官宣布审判开始,另一镜头小学生们站起来上课,而法庭的审判与孩子们学的内容有相当微妙的联系。而孩子们学的内容是如何应对苏联的核攻击与生存,在如今听起来可能觉得很可笑,但在当时的那个世界随时都可能爆发战争。影片的精彩之处在于讽刺,亚伯获得情报与指示通常在硬币中,而用于飞行员自杀的别针也藏在硬币中,而后者的却被苏联缴获。
还有的就是美苏两国对待犯人的态度,如宣布亚伯的判决为监禁时,则全场哗然,在苏联宣布鲍尔斯的判决结果也是监禁,不过他们都鼓起了掌,只有鲍尔斯在那痛哭,或许这就是两个世界的不同吧。
另外影片中导演对和平的赞歌,当吉姆在柏林时,有许多人想要翻过柏林墙与家人团聚,但都被无情射杀。
在回国后,吉姆看见了少年们翻过公园的栅栏,两者对比,足以说明和平来之不易。在影片最后,亚伯回苏联前送给了吉姆一份礼物,那就是吉姆的画像,吉姆回到家后,妻子并未知晓他去柏林了,他也没有忘记给妻子买果酱,当她得知真相后,去看吉姆,他早已熟睡,她帮他捡起掉在地上的帽子,她的眼神里写满了骄傲与欣慰。
小编明白了这部影片为什么叫“间谍之桥”,这里面的“桥”是指通往人心与自由的生命之桥。身为律师吉姆做了一件大事,在列车上人们看他的眼神有先前的敌视与仇恨,转变为了尊重与理解,说明了吉姆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好了小编希望大家去看这部佳作,即使没有刺激的打斗镜头,但它不输别的影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