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简介:48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2023年3月2日 作者 admin

克孜勒苏是中国新疆西部的一个自治州,简称克州,位于新疆西部,地处北纬37°4128”~41°4941”、东经73°2605”~78°5902”之间;地跨天山山脉西南部、帕米尔高原东部、昆仑山北坡和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北部和西部分别与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两国接壤,东部与阿克苏地区相连;南部与喀什地区毗邻;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州总面积7.09万平方公里,辖1个县级市3个县,总人口60.29万(2016年末)。

克孜勒苏,是中国惟一的以柯尔克孜族为自治民族的自治州,其境内景点有:佛窟、佛塔、莫尔佛塔、古堡遗迹、古驿站遗址、石人墓和古岩画、坎儿井遗迹等。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语意为“红水”。境内有克孜勒苏河穿境而过,故在自治州成立时,决定以克孜勒苏作为自治州的名字。

克孜勒苏自治州自古以来就是 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根据境内性质未定的原始文化遗迹和出土的人头骨化石推断,大约早在17万年以前,境内即有原始人类活动。

大约在3000年前,中国中原社会已经进入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境内仍然处于母系社会的部落联盟状态。同时境内平原地区出现定居农耕文化,山区为狩猎和放牧的游牧文化。

据中国史籍所载,中原的 黄帝、 舜帝、 尧帝等都与境内的部落联盟有过密切的交往。《竹书纪年》载“黄帝时西王母献白环,舜帝时又献之”;“尧,西王母献其白琯”;“舜受终西王母献益地图”;《贾谊新书》称:“黄帝涉流沙,登于昆

仑,于是还归中国”;尧帝“身涉流沙,地封独山,西见王母,驯及大夏、渠叟”。从这些记载中可以明确看出,境内的西王母之邦等部落联盟与中华古帝从长期的友好往来,最后到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回归中国。

三国时期,州境隶属魏国。西晋时隶于西域长史府,东晋十六国时先后隶于前梁、 前秦、 后凉、 西凉等政权。

唐朝境内各地辖于 安西都护府,境内设疏勒都督府(治所在疏勒镇)、蔚头州(治所孤石山)、温肃州(治所大石城)、演渡州(治所去曷饭馆)。今阿合奇分属温肃州、蔚头州;阿图什、阿克陶、乌恰分属疏勒都督府、演渡州。境内各地分属葛逻禄、样磨、处月等部。

北宋、辽时期,境内大部分土地属黑汗(即喀拉汗)王朝,其中东北部少部分地区(今阿合奇)属西州回鹘,南部少部分地区(今阿克陶)属于阗。

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之后,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设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州境即在该大臣的管理之下。乾隆二十七年(1762),清政府在伊犁设“总统伊犁等处将军”,州境又辖于 伊犁将军。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境内分别辖于新疆省喀什噶尔道的疏勒府、 伽师县及阿克苏道乌什厅。

民国初年,境内分辖于喀什行政区伽师县、疏附县、英吉沙县、蒲犁县和阿克苏行政区乌什县。1913年至1944年,境内先后建乌恰县、阿图什县、阿合奇县。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境内阿合奇县辖于新疆省阿克苏专区,阿图什、乌恰等县辖于喀什专区。

1954年7月14日,以柯尔克孜族为自治民族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成立。至此,克孜勒苏才形成一个统一的地区级行政建置。

截止到2001年底,自治州辖阿图什市和阿克陶、乌恰、阿合奇三县,共有5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37个乡(其中1个塔吉克族民族乡)。总人口为44.49万人,其中,柯尔克孜族约占总人口的29%;尔族约占64%;汉族约占4%;其它民族约占3%。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位于新疆尔自治区西部,地处北纬37°4128”~41°4941”、东经73°2605”~78°5902”之间。地跨天山山脉西南部、帕米尔高原东部、昆仑山北坡和塔里木盆地西北缘。自治州北部和西部分别与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两国接壤,边境线多千米;东部与阿克苏地区相连;南部与喀什地区毗邻。全州东西长约500千米、南北宽约140千米,面积7.25万平方千米。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主要地貌类型有:山地、河谷、盆地、平原、沙漠、戈壁、冰川等。该州地处年轻的帕米尔高原上,帕米尔高原寒武纪时期隆起,华里西时期断裂,并发生剧烈升降,形成拗陷和褶皱。地质结构复杂,主要为新生界第四系地层。自治州境内多山,山地占全州总面积的90%以上。境内群山起伏,高峰林立,山顶常年戴雪,积雪厚度达百米以上;山间分布着条条冰川,并有冰洞、冰舌、冰斗、冰湖等分布。

自治州地处 中纬度 欧亚大陆中心,属暖 温带大陆气候。平原地区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干旱少雨,温差较大。春季升温快,天气多变,多风,多浮尘;夏季炎热;秋季凉爽,降温迅速;冬季寒冷,多晴日。山区气候寒冷,热量不足,降水不均,积雪不稳,四季不明,冬季漫长,一年内仅有冷暖之分。

自治州虽地处温带,但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反应迅速,地带性明显。平原区为暖温带,最冷月平均气温-6.3~10.9℃,无霜期200~240天,年平均降水70~120毫米,具有发展种植业和林果、园艺业的特殊优势。

自治州矿产丰富,主要分布于广大山区。金属矿有金、银、铜、铁、锰、铬、铅、锌、锡、镍、钴、钨、铝、钼、钒、钛、锂、铍、铌、钽、等;燃料矿有煤、石油等;建材矿上,盐、芒硝的储量也相当丰富。另外尚有珍贵稀有矿冰洲石、绿柱石等宝石矿。

自治州境内地表水年径流量约79.62亿立方米,占全新疆地表水径流量的10%;地下水储量23亿立方米。自治州水能资源居南疆之冠,仅七大河流理论水能量就达747.46万千瓦,占全新疆水能资源的22.3%,发展水电事业潜力很大。

自治州的阿图什市、阿克陶县是有名的瓜果之乡。地方优质品种主要有无花果、葡萄、杏、石榴、桃、梨、沙枣、 巴旦木等,瓜类主要有甜瓜、西瓜等。 无花果是阿图什市的特产,已誉满天山南北,阿图什被称作“无花果之乡”。

阿图什葡萄品种较多,以“木纳格”葡萄最为有名,其最大特点是易于长期存放,不需任何保鲜措施即可保鲜到来年3~4月份。“喀拉库赛”甜瓜肉厚质细,甜而香脆,已远销到国内各大城市及香港等地。杏的品种较多,产量也较高,以阿图什市 上阿图什乡的“胡苑乃克”杏和阿克陶县巴仁乡的“巴仁”杏最佳。杏脯、杏干、杏子酱有较好的销路和市场,为 自治州的一大特产。

克州年总辐射130—140千卡/CM3,高于全国同纬度地区。全年日照时数2700-3000小时,日照百分率62-68%。平原全年积温4100-4700°C,适合各类作物及树木生长;山地半农牧区为2400-2500°C,仅能满足牧草麦类作物及林木生长。平原年平均气温11.2-12.9°C,气温日较差12°C。

在汉唐时代,境内佛教文化盛行。随着佛教文化的兴起,佛教的寺庙、佛塔、佛窟等也接踵建起,遍布各地。此后经过岁月的风蚀,以及战争等人为的破坏境内的佛教遗址保存完好的至今只存两处。一是位于阿图什市上阿图什乡恰克玛克河岸悬崖峭壁上的汉代佛窟“三仙洞”,二是阿图什市阿扎克乡库木萨克村附近恰克玛克河北岸的莫尔佛塔。

苏里堂麻扎全称为苏里堂·萨图克·布格拉汗麻扎,位于阿图什市西南2千米的买谢提村,是公元10~13世纪我国西北部的地方政权——喀拉汗王朝的王室古墓群。墓葬的主人苏里堂·萨图克·布格拉汗王朝的第三代汗王,也是王朝中第一个接受教的王室成员。陵墓始建于公元955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陵墓前的寺就是苏里堂·萨图克接受教的地方。这两座建筑是至今发现在新疆境内的最古老的教建筑,成为教传入新疆的标志。它比闻名于世的喀什艾提尕清线年,比喀什的阿帕霍加墓(香妃墓)也早600多年。它对研究喀拉汗王朝的历史和教在新疆的传播,具有很高的价值。

自治州地处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清代以后又是边防重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古堡遗迹也是自治州重要的古建筑类旅游资源。其中以哈拉布拉克乡境内的沙尔布拉克古堡、巴勒根迪大炮台、别迭里古道旁的依不拉音古堡、县良种场附近的奥托科尔更城堡、别迭里布拉力烽火台等具有开发价值。

在阿合奇县已发现两座石人墓,一处在巴什麦尔开其,墓已毁,墓前所立石人也已倒地。另一处在阿文库山洞西500米处,墓葬保存完好,墓前石人是利用一块长形天然大卵石刻成。石人面部类似突厥人形象,故被称作草原突厥石人。塔木哈塔西古岩画,位于阿合奇县城东南20余千米的木孜力克山沟。岩画刻在一块天然石块上,线条清晰,轮廓分明,画意十分抽象。

位于阿图什市阿扎克乡库木沙克的戈壁滩上。呈南北走向,长约6千米许,每隔10~20米有一竖井,井深8~10米,直径3米许,底部相通。坎儿井呈带状。由东向西平行分布,共有5条,总长度30余千米,共凿竖井200余眼,工程浩大。这是我国塔里木盆地西缘发现的唯一的坎儿井遗迹,虽已废弃不同,但却有较高的旅游、考察、研究价值。

2012年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实现生产总值61.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44亿元,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18.73亿元,增长34.7%(其中工业11.03亿元,增长46.3%;建筑业7.7亿元,增长22.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2.24亿元,增长18.4%。

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7.0%、30.5%和52.5%。人均生产总值10946元,增长18.5%。

2012年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农作物总种植面积90.04万亩,比上年增长5.5%。其中,粮食种植面积70.26万亩,增长5.7%;棉花10万亩,增长13.3%;油料种植面积1.18万亩,增长10.3%;蔬菜、瓜果和其他农产品种植面积8.6万亩,下降4.4%。

2012年末实有水果面积48.84万亩(不包括坚果面积),比上年增长19.2%;产量212702吨,增产24835吨,增长13.8%。其中,葡萄面积10万亩,产量79722吨;杏面积24.97万亩,产量125861吨;石榴面积0.30万亩,产量944吨。

2012年末牲畜存栏164.67万头(只),比上年增长1.2%;年内牲畜出栏数112.6万头(只),增长1.8%;牲畜商品率55.9%;肉类总产量37989吨,增长7%;奶类产量25844吨,增长5%。牲畜繁殖成活数108.26万头(只),繁殖成活率94.7%,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

2012年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完成工业总产值30.19亿元,比上年增长44.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1.95亿元,增长21.7%。

主要产品产量中,铁矿石、铅精砂、锌精砂、铜精砂、原煤、轻革、食用植物油、水泥、水泥熟料、商品混凝土、生铁、发电量等产品产量较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减。铁矿石增长257.3%,铅精砂下降5.1%,锌精砂下降4.1%,铜精砂增长36.4%,原煤下降4.3%,水泥增长23.1%,轻革下降10.5%,食用植物油增长29.8%,水泥熟料增长68.2%,商品混凝土增长167.7%,生铁增长9.3%,发电量增长20.2倍。

2012年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68亿元,比上年增长19.3%。

2012年邮电系统完成业务总量25746万元,比上年增长40.8%。年末固定电话用户和移动电线%。其中,固定电线%,移动电线%。电线年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112.7亿元,比年初增加20.32亿元,增长22%。其中,个人存款余额45.51亿元,比年初增加10.09亿元,增长28.5%。

2012年各项贷款36.09亿元,比年初增加6.38亿元,增长21.5%。其中,短期贷款18.75亿元,比年初增加5.14亿元,增长37.8%。

教育事业2012年,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各类学校335所,基础教育阶段学校326所,在校学生116965名。其中普通中学36所,在校学生34427名;普通小学174所,在校学生56367名;幼儿园115所,在校学生23605名;中等职业学校9所,在校学生2496名;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70名。

2012年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99.68%;中学学龄人口入学率99.75%。

科技事业2012年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建立科技示范园37座,科技示范户7256户,科技示范乡12个。其中:已创建自治区级科技进步先进乡镇9个,州级科技进步先进乡镇15个。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共发展各类专业协会45个,特色实训基地20个,星火培训学校5个。

2012年企事业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9126人。其中,企业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16人;事业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8910人。

医疗事业2012年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共有卫生机构98个,其中非营利性医疗机构63家,营利性医疗机构3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84个,其中乡镇卫生院38个,社区服务中心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9个,村卫生室222个。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875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834人,注册护士、药剂人员、检验人员以及其它2041人。每千人有卫生技术人员5.2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卫生机构床位数3564张。其中,医院床位数2101张,卫生院床位数1303张。每千人有床位数6.4张。

体育事业2012年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在国内各类体育比赛中获23个奖项。其中,省级比赛中获金牌11枚,银牌9枚,铜牌3枚。

吐尔尕特口岸吐尔尕特口岸位于乌恰县 托云乡,作为国家通商口岸始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时为中俄两国的贸易口岸。民国20年(1931)根据《新疆临时通商协定》,吐尔尕特被正式定为新疆对外贸易口岸。民国34年(1945)民国政府关闭口岸。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联盟达成协议,正式开放吐尔尕特口岸,两国开始通商贸易,1952年开始通邮。1969年口岸关闭,贸易中止。1983年12月,吐尔尕特口岸重新开放。1984年新疆尔自治区决定吐尔尕特口岸归克孜勒苏自治州管理。

伊尔克什坦口岸伊尔克什坦口岸,位于乌恰县 吉根乡,是中国最西部的一个口岸,是通往中亚各国的捷径,距离中亚商业重镇奥什市仅210千米。这里历史上就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通道。自从中俄两国边界勘定直至20世纪40年代,这里一直是双方边民进行民间贸易的通道。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与吉尔吉斯两国政府决定开通伊尔克什坦口岸。1997年7月中吉双方已通关过货,同时向第三国开放。

文化传承自治州的文化是在东方华夏文化母体上形成的同源分流、多元一体的文化。多民族文化并存,且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特别是在频繁的 民族大迁徙中,中原定居农耕的理性文化和漠北迁徙游牧的非理性文化,都先后进入境内,并且在撞击中相融。民族大迁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境内的经济文化,也发展了各民族本身。在语言文化中,阿尔泰语系、汉藏语系与印欧语系,多种语言和文字共存并行,且相互借用,互为补充;在宗教文化中,文化保留有佛教文化的遗迹和萨满文化的遗俗;在文化艺术中,炼石补天的女娲、偷取昆仑神火的普罗米修斯以及乌古斯可汗的故事同时在民间流传,《玛纳斯》、《江格尔》、《格萨尔》在同一个草原传唱。

自治州曾经是西胡文化的发祥之地,古代的疏勒乐以及 柘枝舞、胡腾舞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不仅对当地的群众文化产生影响,而且早就传入内地,对中原文化影响极深。汉文化对境内的影响颇大,且有大量汉文化融入少数民族文化之中。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各族人民的精神生活,提高了各族人民的心理素质,增强了各族人民的凝聚力,也为 自治州的社会繁荣和进步及先进文化的承继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